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91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_滚床单无遮挡免费视频_免费黄色下载

您好,歡迎訪問兩會建議:開展家長教育,父母也要“持證上崗”!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政策動態

兩會建議:開展家長教育,父母也要“持證上崗”

時間:2020-05-26來源:匯易同閱讀:1536次

受疫情影響推遲的2020年全國兩會近日召開。

這屆特殊的兩會有許多新的變化,但與以往一樣教育話題依舊是兩會期間大眾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

今年兩會期間,看看代表委員們提出了哪些關于教育的建議提案?


全國人大代表鞏建麗: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第一機床總廠裝配三車間副主任鞏建麗建議,構建長效機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解決教育領域主要矛盾。

進一步完善公平導向的教育供給體系,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城鄉統籌機制,促進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布局。

充分發揮優質學校、優秀師資的輻射引領作用,采取集團化辦學、委托管理、學區制管理、名校辦分校、結對幫扶等多樣化辦學機制,為各學校之間共享資源、以強帶弱、整體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搭建平臺,推進所有學校共同發展。

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與創新,加強教育資源配置的頂層設計,推進分工合作,建立健全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民辦教育發展步伐,拓寬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渠道。

完善家庭教育體系,構建學校家庭互動、線上線下互補的新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曹雪濤:將研究生納入體質健康測試范圍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建議,通過加強和改進大學的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體育人”。

曹雪濤表示,近年來,雖然青年學生體質整體狀況有所改善,但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存在下滑趨勢,這與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的標準逐漸降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自覺性不強、高校健康教育體系缺失、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涵育不到位等因素有關。

為此,結合南開大學“以體育人”的傳統和工作實踐,曹雪濤提出幾項建議:

一是要回歸體育的本源,把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研究修訂《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改進體質健康狀況跟蹤指導和監測評價制度;

二是轉變體育教育觀念,由側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轉變為健康意識、習慣養成和體育精神的培育,引導學生養成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終身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三是強化“以體育人”理念,將體育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和人格塑造全過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特別是要鼓勵學生參與競技體育訓練和賽事,體悟競技體育內涵,培育體育文化精神;

四是將研究生納入體質健康測試范圍,通過建立體質健康檔案、為畢業生頒發體質健康證書等多種舉措,增強研究生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

同時,考慮將研究生體質健康評價結果納入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丁梅:對0-3歲早教機構的設立做出明確規定

全國政協委員、河東區副區長丁梅建議,將0-3歲早教階段逐步納入《教育法》調整范圍,在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中對0-3歲早教機構設立做出明確規定。

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對注冊登記的教育咨詢類企業的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實地走訪,及時發現其真實的經營狀況,對以教育信息咨詢為名實則從事早教活動的機構要加大處罰力度,堅決制止超范圍經營。同時加強與教育部門的信息互通,防止出現監管真空和盲區。

提高早教機構違法成本。教育部門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細則,凡由教育部門審批的早教機構,設立時應提交保障幼兒安全的承諾書,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證金用于先期墊付幼兒教學活動一旦出現傷亡事故等的賠償。引入市場退出機制,加強對早教機構人員的培訓和安全警示教育,確保幼兒的人身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許洪玲:“家長”也要上課,拿“合格父母”證書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建議,在社區舉辦家長課堂。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面向適齡兒童家長,聘請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經驗的志愿者作為老師。針對準備入小學的家長開展相關課程教育,頒發“合格父母”上崗證隨學生檔案入學。

在校內建設“家長學校”。探索“家長教育”之路的建設,特別是針對有問題傾向的學生家長,建立一對一的授課方案,有針對性的解決實際問題。以定期講座、案例分析、現場模擬等形式授課,在監護人群中樹立正確家庭教育觀念。

加強對“準父母”的教育培訓。從準備上崗的準父母抓起,讓準媽媽們和準爸爸們有充分的“生”和“育”并重的思想準備。“備育學院”培訓內容可以結合“備育”特殊階段,增加孕期和產后抑郁和焦慮癥的預防和康復、媽媽身心健康、嬰幼兒保健知識、預防接種疫苗常識和嬰幼兒心理學等。

加大財政投入和宣傳力度。建議編制家庭教育指導性文件,將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不斷加大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投入保障力度。建立完善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經費保障機制,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支持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400-618-7199